在机器视觉领域的应用中,采用恰当的照明方案对于保障图像质量及提高检测精度至关重要。以下是对八大常见照明技巧及其应用场景的概括:
1. 前向照明
原理:光源与相机同向照射物体表面。
适用场景:适用于表面特征检测(例如字符、划痕、纹理)以及反光物体。
优点:可增强表面细节的对比度。
注意事项:应避免光源直射造成的过曝,可以通过调整光源角度或使用漫射板来减少这一问题。
2. 背光照明
原理:光源位于物体背面,相机用于捕捉物体的轮廓。
适用场景:适用于透明或半透明物体(如玻璃瓶)、尺寸测量以及边缘轮廓提取。
优点:能够生成高对比度的剪影,并消除表面纹理的干扰。
注意事项:确保背光均匀,以避免光晕或阴影的产生。
3. 低角度照明
原理:光源以低角度(接近水平)照射物体表面。
适用场景:适用于检测微小的凹凸(如划痕、凹陷)和表面缺陷。
优点:通过阴影凸显三维缺陷。
注意事项:调整角度以避免过度阴影或反光。
4. 同轴照明
原理:光源通过分光镜与相机光轴重合,垂直照射物体。
适用场景:适用于镜面或高反光表面(如金属、屏幕)以及平坦物体的检测。
优点:消除反光干扰,提供均匀照明。
注意事项:控制光源强度,避免过亮。
5. 环形光
原理:环形光源围绕镜头均匀照射物体。
适用场景:适用于精密零件检测(如PCB焊点)和微小物体的成像。
优点:提供均匀无影照明,适合近距离检测。
注意事项:根据物体尺寸选择合适的环形光直径。
6. 偏振光照明
原理:使用偏振片对光源进行过滤,同时在相机端使用交叉偏振片。
适用场景:用于消除镜面反光(如金属、玻璃)以及增强表面纹理。
优点:抑制高光干扰,提升特征清晰度。
注意事项:确保光源与相机的偏振角度匹配。
7. 多色/彩色光
原理:使用多种颜色的光源进行照明。
适用场景:适用于需要多光谱信息的应用,如颜色识别、物体分类等。
优点:提供更丰富的信息,有助于提高检测的准确性。
注意事项:根据具体应用选择合适的波长范围。**原理**:采用特定颜色的光源(例如红光、蓝光)来强化目标物体的特征。
应用范围:适用于颜色识别、特定材质的区分(例如药片分拣)以及背景干扰的滤除。
优势:通过选择特定波长,可以突出显示关键信息。
注意事项:需要测试不同颜色对目标物体的反应。
8. 结构光
原理:将特定的光栅或图案(如条纹、网格)投射到物体表面。
应用范围:适用于三维形状重建、高度测量以及复杂曲面的检测。
优势:通过分析形变来获取深度信息。
注意事项:需要配合高精度光源和算法。
补充技巧
漫射处理:利用漫射板或柔光罩来减少反光和热点。
环境光隔离:封闭检测区域,以避免外部光的干扰。
多光源组合:在复杂场景中,混合使用多种照明方式。
总结
照明方案应根据目标物体的特征(颜色、材质、形状)以及环境的变化来动态调整。建议通过实验比较不同光源的角度、颜色和强度,并结合图像分析工具(如直方图、区域兴趣检测)来优化照明效果。
版权所有:江苏和讯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所有 备案号:苏ICP备2022010314号-1
技术支持: 易动力网络